路(第二章 上)
(二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满怀心事说姑婆,璞石凭谁识玉珂,
应是巷前天有意,预设文缘育哥哥。
春天很快就过去,田里的禾苗也长到两尺多高了。屋檐上的燕妈妈发出吱吱的叫声,带着雏燕,一早一晚在练习飞翔。八姑望着来回飞翔的燕子,若有所思地对袁嫂说:“要是宝乾的妈妈还在,这该多好呀。”袁嫂听八姑这么一说,心里感到有点茫然。八姑为什么突然想起家嫂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袁嫂一时不知怎么回答才好,随便应了一句:“是呀,不过你也不要太思念了,宝乾现在不是很好吗?”
“哎,袁嫂,你在我这里多年了,情况你也是知道的,宝乾的爸爸一天到晚除了吃、睡,就是吃、睡,完全不管事的。我也年纪一年一年大了,宝乾以后的成长谁还会操心呢?”
“八姑,这点你放心好了,这么多年了,你还信不过我吗?”
“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早已把你看作是自己人啦,难道你感觉不到?我只是想,宝乾现在身体已比以前好多了,眼病亦已痊愈,应该尽早帮他找个老师,好让他受教育。”
对八姑这个想法,袁嫂当然是满心赞成的:“八姑,讲句老实话,我是个开眼盲婆,大字也不识一个,要我教宝乾读书,我真是有心无力。你是有知识的人,你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好了。不过,有一句话,不知该不该说。”
听袁嫂这么说,八姑亦猜到了几分,便说:“看你说到哪里了。你我情同姐妹,有什么说不得的?”
“不是我多管闲事,你念在宝乾幼年丧母,唯恐他得不到管教,所以事事替宝乾着想,这点上上下下的人都看在眼里,理解在心上的。但贝乾也是你的亲侄孙呀,现今也快七岁了,也到了该进学的时候,虽则他有母亲作主,但你这个姑婆也应一视同仁才好。”
八姑笑了笑:“我预料你会这样说的。上个月,我曾与细嫂谈过贝乾进学的事,但她好像并不着急。后来我才知道,她正准备在年底把贝乾送回广西,让贝乾跟舅舅学做生意呢。”
袁嫂感到有点意外:“这么小的年纪,做什么生意呀?”
“哎,袁嫂,你也不是不知,细嫂这个人是很固执的,整天想着的是发财、赚钱,但她老公阿叔和又不争气,不愿和她一起经营。其实她早就想离开这里,自己到外面做生意的了。”
袁嫂,叹了一口气,不断摇头,表现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其实,八姑早就有了自己的盘算,他知道在大街三巷,有一位老学究,也是陈姓,单名慧,论辈份应是宝乾的族叔祖。近来他因年事已高,于是归居乡间,偶然教导几个小孩,以调节晚年的生活。不过此公学究味甚重,从不轻易招收学生,所以在他门下往往都只有三两个小孩。八姑心想,要是宝乾能受他指点,实在是太好了。
八姑对袁嫂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并告诉袁嫂,如今无缘无故去拜会慧叔祖,他是肯定不答应的,比较可行的办法是请济生叔帮忙。
袁嫂也是一个聪明人,听八姑这么一说,就领会八姑的意思了。于是十分爽快地说:“我明天就到省城找济生叔公去。”
几天过后,八姑拿着济生的亲笔信,带着宝乾和袁嫂,往慧叔家里去。
陈慧的家并不宽敞,但却十分整洁,摆设很有条理,与乡村中一般的读书人家没有什么不同。他训蒙的地方是在西间的耳房内,这里有几张小书桌,和一张摆着一叠线装书的书案,书案背面的墙壁上,挂着一副醒目的对联:“敢称巨擘夸廉士,权且低头让戴兄”。
陈慧正在对两个与宝乾年龄相仿的学童授课。八姑一行人由慧婶在客厅招呼着。她们虽然平时少往来,但同村同姓,也是很面善的,拉起家常来亦颇投机。谈话自然就扯到宝乾拜师的份上。慧婶也十分客气,一个劲地赞宝乾长得清秀、伶俐,是个聪明的孩子。
不到半个时辰,穿着一身蓝色唐装长衫的陈慧就从书房走了出来,只见他稍觉清瘦的身子,背已微微弓着,下巴留着一撮不稀不密的山羊胡子,看得出,精神满不错的。他们寒暄过后,八姑说明了来意,并恭敬地呈上济生的亲笔信函。
陈慧阅过信后,笑着说:“令侄孙的情况,这几年我也略闻一二,时有关切;济生则是我多年深交,于情于理,也不允许推辞呀。”
于是他们又谈了一些如酬金、上课时间、课本、所需要的文具等的细节。约定了后天即行开笔礼,并正式上课。
回到家中,八姑把陈慧愿收宝乾为学生的事告诉了叔和。这个一向不关心儿子的男人听后,却显得出人意料的高兴,连说“好呀,好呀!难得,难得!”
八姑本来只是打算像以前那样知会他一声,没有想到他竟然表现出这样大的兴致,甚至怀疑他听错了自己的说话。于是装着没听清楚,问:“你在说什么呀?”
“宝乾能得慧先生指点,这是先祖的庇佑呀。我一生无所事事,也希望儿子能长大成才呢。”
八姑似懂非懂地听着,也不想再花时间了,就说:“那你替宝乾准备书本、文具啦。”
八姑心里是高兴的,难得这个一向不理家事的侄儿能与自己想到一起,更难得他头一次表现出做父亲的责任。
晚饭后,天边的月亮渐渐升起,平时,在这个时候,叔和总是坐在大门旁的青石板上,与三几个知己聊天。虽然没有什么正经的大事,但也常说说村里、镇上的风土人情,或近日发生的趣事。有时还露出几滴墨水,议论起人家过年过节,或红白喜事所张贴的对联,很有一些文人学士的作风。可是今天,这块石板上却不见他的身影了。
的确,自从听到宝乾要师从慧叔后,叔和是有点反常了。吃完饭后,他便一个人独自走到了后院的藏书阁中。这里除了每个月十五月圆的日子,有从寺庙里专门请来的僧人到这里上香,以表示尊经并除虫之外,一直以来都只是他们两姑侄进出的地方,其他人是不允许到这里来的。这间称之为“阁”的小屋虽则不大,但却藏了满满的一屋书,什么二十五史,十三经注疏、清经解、佩文韵府、艺文类聚、册府元龟,乃至唐宋诗词集等,都在这里静静地躺着,一次一次地封上了灰尘,又一次一次地被打扫干净。这里记载着陈家先祖的功名,亦寄托着先祖对后人的期望。叔和虽则无心向学,但对先祖留下的这份遗产却十分重视,甚至引以为荣。
陈姓在这个村镇中也算得上是一个望族,但叔和这房人在早期却并不显赫。祖辈们常说,这房人能支撑至今,靠的就是这房子里的书。叔和亦在这些线装书中,不时读到“大有按”之类的批语。这是几百年前先祖陈大有在认真阅读这些书时留给后人的心得,陈大有亦因用功研读,终于乡试中式,分派福建仙游县令,以后子子孙孙功名不断。这些,叔和心中是知道的,但他生来不是读书的料子,所以这一房子的书,就像一批珍贵的文物一样,只能偶尔供他欣赏,填充他那空寂的心。不过现在却与往常不同,他似乎感觉到了一丝的希望,希望宝乾真的能把书读好。他在书房中认真地巡视了几圈,努力地在书橱中寻找着。他找到了《三字经》《千字文》,又找到了《唐诗三百首》。书是备齐了,笔墨等文具却没有现成的,要是在往日,他准吩咐佣人到街市购买,但这次却慎重其事,决定明天自己亲自到街市挑选。
宝乾知道自己要上学了,心里自然高兴。晚饭后,他也没有跟袁妈到外边玩,而是把贝乾拉到一旁,忍不住将上学的事告诉弟弟。
“过两天我就要上学了。”
“上学好玩吗?”
“先生会教很多的知识。”
“妈妈说我年纪还小。”
两兄弟在无拘无束地谈着,宝乾时而露出了对以后日子的向往,难免有点兴奋的情绪。贝乾则还是那样的天真,无思无虑,对于家中因宝乾要拜师求学,带来的生活上的变化,一无所知。
天已全黑下来了,罗氏既不见叔和在屋外与街坊聊天,又不见他在屋内游晃,心里已是十分纳闷,现在连儿子也还未回房间,心里就更不安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模糊地、隐约呈现在脑海里。她似乎感觉到一种从未遇到过的事正在发生,在这突如其来的事情里,这个家不知不觉在变,变得她不熟悉,不适应了。她本能地意识到,这个时候,守着儿子是最为重要的。她这样想,也就这样做了。她来到了饭厅,只见贝乾与宝乾两人正谈得投机,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慢慢地走到他们的跟前。
“谈什么这样有兴致呀?”
宝乾见到细妈,自然心里有几分紧张,忙说:“我们谈读书的事,我上课回来会与弟弟一起做功课的。”
“什么事不好谈,你照顾好自己就是了。贝乾还未到读书的时候啦。”
“我什么时候才能读书呀”,贝乾听了妈妈的说话,好奇地问。
“小孩子想那么多干什么,你去问爸爸啦。”
罗氏一边说,一边便把儿子带走。
饭厅静悄悄的,只有英嫂在打扫和整理饭后的凌乱。宝乾虽然还是一个小孩,但他这时似乎想到了什么,但又说不出具体是什么,他真想向英嫂问个明白,难道与弟弟谈读书是不对的?但又不知该如何问,更不知问了以后会得到怎样的回答,只好带着这些朦朦胧胧的疑惑回房间去。
两天过后,宝乾穿上一身崭新的衣裳,袁妈手里亦提着一个不太大,但却是全新的书箧,在八姑的带领下,按照约定的时间前往陈慧先生的居舍。这天是宝乾拜师和开笔的大日子。
在客厅里,陈慧招呼过八姑与袁妈后,便起身作揖,说:“两位可以先回了,下面的事,老夫自会安排。十一时左右再来把公子接回便可。”说完便接过袁妈手中的书箧,带着宝乾走进了侧边的书房。
今天没有学生,书房里十分安静,除了在教桌后边的墙上多了一幅约两尺大小、已经有点发黄的孔子全身像外,一切摆设与往日没有什么不同。
在书房里,陈慧让宝乾坐在正中的一个位置上,然后慢步走到书案后边的椅子前坐下。他问了一下宝乾的年龄和爱好等以后,便对宝乾说:“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我的知识都是由老师传授的,所以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必定尊敬自己的老师。”接着又指着墙上的肖像说:“这是孔圣人孔夫子的画像,他是我们的祖师爷,是几千年来每一个人的共同老师。要读好书,就要诚心地信奉他,叩拜他。现在你来向圣人上香、叩拜啦。”这个礼节,八姑事先已对宝乾说过,宝乾也是一个伶俐孩子,一听慧先生这样说,心里也就明白了。他急忙走上前去,从摆放在书案的香札中,抽出了三支,小心翼翼地把它点燃,再恭恭敬敬地向孔子像行了三个大礼,然后把香插到肖像下的香炉里。回过身来,又从书案中取来了茶杯,盛上了茶水,献到肖像前,酹洒在香炉旁。最后又斟了一杯,对慧先生行礼,献到慧先生手中,说:“学生宝乾拜见先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宝乾听从先生教诲。”
陈慧见宝乾举止得当,事情做得有板有眼,心里自然喜欢,于是从书箧中取出了笔、墨、砚和三字经描红本,交给宝乾:“在孔圣人前,我授你文房四宝,及蒙学书本,你应勤奋学习,不可荒废时光。”宝乾接过了笔、墨、砚、书本,恭恭敬敬地回到原先的座位上。
陈慧又说:“现在先教你认识一个字”,于是从上衣的口袋中取出了一张摺叠成一小块的纸,徐徐把它打开后,竟有大约一尺见方的大小,上面写着一个端端正正的颜体“人”字。陈慧问:“宝乾,你认识这个字吗?”
宝乾虽然未有进过学堂,亦未曾从师学习,但对这个字他还是晓得的。于是不假思索,说出了“人”的读音。
“什么叫做"人’,你懂吗?”
这可把宝乾难住了,以前他从来不会想这个问题,也从来不会有人对他讲这方面的知识。他只能张开嘴巴,两眼定定地望着陈慧老先生。
“"人’就是要有仁爱之心,要懂得关心身边的一切,爱护身边的一切。如果不能这样要求自己,就算不得是一个真正的人。”
宝乾一边听着,一边似懂非懂地点头。
陈慧也不管宝乾是真懂还是假懂,接着又问:“姑婆为什么要送你来读书?”
“学知识呀。”
“对,学知识这是没有错的。还有呢。”
这下又使宝乾感到意外了,还有什么呢?
“除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说到这里,陈慧便叫宝乾翻开《三字经》,讲起“人之初,性本善”来了。随后又讲了如何执笔写字等。
时间一下子便到十一时了,袁嫂准时来到慧先生的家门。慧先生对袁嫂说:“今天没有什么功课,回去把"人’字及《三字经》前四句,各抄写两页。后天来的时候,请再带一个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