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要闻:元杂剧讽刺的至高境界——关于衣食父母
(资料图片)
《窦娥冤》中,有一段极为经典的讽刺名场面。梼杌太守看见有人告状,居然对着人家下跪。差人赶紧问:“相公,他是告状的,要下跪拜你大老爷,你反而先下跪,这是什么道理啊?”梼杌太守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不晓得,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 不得不说,这简直是讽刺的最高境界了。虽然只是插科打诨,但是却把贪官的丑态,刻画地淋漓尽致。不得不说,这个梼杌太守真的是既贪婪,又可笑。梼杌作为一个官员,衣食父母确实是百姓,所以本应该秉公断案,为民做主。然而他的衣食父母的概念是跑偏了的,是以行贿的人为衣食父母,所以在这里,没有正义,只有交易,这是极为可怕的。梼杌太守的唯一可取之处是敢于承认自己的龌龊,他的愚蠢在于混淆了谁才是真正的衣食父母。 当然,关汉卿不是这类讽刺的首创。元杂剧中,这样的刻骨讽刺比比皆是,尤其是公案剧中,如《魔合罗》,对杀兄夺嫂者的讽刺和鞭挞;又如《朱砂担》中对卑鄙者的辛辣嘲讽。那么何以元杂剧的这类讽刺如此入木三分呢?除了得益于剧作家长期深入人民之中,拥有丰富的生活体验之外,还得益于一种程式化的艺术创作方法。元杂剧之前的宋金杂剧院本中,有一种专门的表演,叫做“装孤”,就是扮演官员的演出。当然我们知道,一般民众,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官,于是添加了丰富的艺术加工和想象。这类剧作,根据宋代江少虞《皇朝类苑》卷六十六记载,为“多以长官为笑。”可见,都是谐谑调笑一类的演出。 古代,地方官被称为父母官,梼杌颠倒过来,把告状者称为衣食父母,本来就十分可笑。而所谓告状者,都是梼杌的利益来源。谁行贿,就偏袒谁,令人细思极恐。其实,古代笔记小说中,和梼杌一样的可笑官员还有很多。比如明田艺蘅《留青日札》中的钱塘县丞。收受贿赂,帮助惯犯逃脱,简直是令人深恶痛绝。荒唐未必不真实,元杂剧看似荒唐的辛辣讽刺,实则是有深刻的生活原型。 民间有一句谚语:要安民,先保官。官养贼,贼生翼。这其中反映出的民怨沸腾,是令人深感沉痛的。当官要为民做主,如果以利益为第一位,鲸吞民脂民膏,老百姓何其哀而绝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