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播:我从千里之外被运回祖国
文物是安静的聆听者
徜徉在历史的洪流里
(资料图片)
伴随我国交通运输事业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它们在历史长河上留下了铿锵足印
如果文物会说话
它们会把那沉淀的光阴
慢慢说给你听
我是一枚放置在中铁四局展览厅里的定时炸弹弹壳。虽说我其貌不扬、锈迹斑斑,但却有着非同一般的经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为保障铁路战时军用运输,经中央军委批准,铁道部从东北铁路特派员办事处工程总队、西北铁路干线工程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八师、上海铁路局等单位抽调5160名职工、军人,组建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于当年11月16日开始陆续开赴朝鲜,担负京义、满浦、平北3条铁路线和两座特大桥、几十座桥梁的战时抢修任务。铁道工程总队指战员以顽强不屈的毅力和斗志,英勇无畏而又机动灵活地与美军展开斗争,不管敌机怎样轰炸,他们都能快速地抢修好桥梁和线路,确保运输畅通。为给我军抢修铁路增加难度和设置障碍,美军除了向铁路沿线投掷成千上万吨的即时爆炸的炸弹,还有大量的定时炸弹。
美军投下了的定时炸弹被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工程总队官兵们一个个拆卸开。
工程总队的指战员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想办法拆除定时炸弹,郭金升就是其中的代表。他在日本伪满洲国兵工厂被迫做童工时了解一些炸弹的构造。他向领导请求,冒死试着拆弹,并从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渐渐熟练掌握了拆除定时弹的技巧。郭金升提出带徒弟,并向其他部队传授经验,赢得了“拆弹大王”的称号。当时炸弹最大的有两吨,我个头比较小,只有三四百斤左右。抗美援朝胜利回国的时候,有人提出把炸弹壳运回国内,一来可以废物利用,二来还可以做个纪念。
“拆弹专家”郭金升。
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修建铁路的资源极度缺乏,困难重重,尤其是使用风钻打隧道时,空压机上的风包因为频繁使用经常损坏。这时候,老一辈建设者非常智慧地想到了我们这些被带回的弹壳:何不把它们改装为风包替代品?
我从千里之外的朝鲜被运回祖国
并追随着军转民投入铁路建设的
中铁四局职工
去过三原、宝鸡、铜川、南平、长沙等地
后来也曾在江西九江落脚
几十年来,所到之处
我都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
老一辈建设者南征北战的光荣历史
如果文物会说话
你还想看什么故事?
留言告诉我们吧~
作者|肆轩
图片丨中铁四局企业展览馆
编辑丨廖芊
审核丨连萌
监制丨陈林